1、創新團隊簡介
“海洋油氣井鑽完井理論與工程”創新團隊入選2010年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名單。該團隊主要由海洋油氣井工程和海洋工程等領域的中青年教授、博士組成,孫寶江教授為團隊帶頭人。該團隊以國家重點學科、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建設為依托,聯合開展海洋油氣井鑽完井理論與工程的基礎理論及應用等方麵的研究。
創新團隊在海洋鑽井地質風險評價與控製技術、海洋鑽井工程設計及風險評價理論與方法、深水鑽井裝備及作業安全理論與技術、深水井筒壓力控製理論和技術及海洋深水複雜地質條件鑽井液完井液技術等方麵形成了特色和優勢。
2、創新團隊介紹
學術顧問:沈忠厚院士、顧心懌院士、王瑞和教授
主要骨幹:孫寶江、管誌川、陳國明、程遠方、邱正鬆、劉永紅、任韶然、鄒德永、劉剛、步玉環、王騰、倪紅堅
孫寶江:男,漢族,1963年11月生。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教育部石油工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國家“十一五”863計劃海洋技術領域重大項目總體專家組專家,國家“十二五”863計劃海洋技術領域主題專家組專家,教育部海洋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海洋油氣井鑽完井理論與工程”創新團隊負責人,CNPC海洋工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石油鑽探技術》、《中國海洋平台》、《深水油氣》雜誌編委。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獲發明專利8項,軟件著作權7項,發表論文80餘篇。主要從事油氣井工程,海洋石油工程,多相流理論及應用等方向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承擔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國家863計劃重大項目課題、國家支撐計劃項目課題、國家油氣重大專項及三大石油公司課題多項。
管誌川:男,漢族,1959年3月生。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重點學科“油氣井工程學科”學術帶頭人,石油工程專業國家級教學團隊帶頭人,國家精品課程(鑽井工程)負責人,山東省教學名師。全國鑽井專業標準化委員會委員,中國石油學會鑽井基礎理論學組委員,山東石油學會鑽井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石油鑽探技術》雜誌編委,山東省東營市政協委員。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獎勵4項,發表學術研究論文110餘篇。主要從事油氣井管柱力學;油氣井井下過程監測與控製;油氣井流體力學;深水鑽完井技術;深井鑽井工藝理論與技術領域的研究。
陳國明:男,漢族,1962年10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導師。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005),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2007),“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06),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首批跨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部級)(1997),長期致力於海洋石油工程與油氣安全技術等領域的科研及教學工作。現任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海洋油氣裝備及安全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石油機械工程山東省高校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石油學會質量可靠性專業委員會委員,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總局石油天然氣安全生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造船工程學會近海工程專業委員會委員;《Petroleum Science》、《石油礦場機械》、《中國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雜誌編委;2005年度國家科技獎評審專家,2007-2010年度中國石油與化工工業協會科技獎評審專家。先後主持或作為主要骨幹承擔國家和省部級縱向科研課題共35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8項。發表學術論文280餘篇,合作出版3部專著、教材,獲國家發明專利2項,申請專利8項。現主持承擔多項國家油氣專項、863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重點從事海洋(深水)油氣資源開采裝備與安全保障技術領域研究。
程遠方:男,漢族,1964年4月生,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家深層岩石力學專委會委員、山東省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理事,國際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會員,SPE會員。國內著名油氣工程岩石力學專家,長期從事油氣井工程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油氣工程岩石力學。主持和參加20多項國家和省部級攻關課題,公開發表學術論文90多篇,獲省部級獎勵10項。主持國家重大專項“水合物層鑽井地質風險評價與控製技術”和“煤岩水力壓裂裂縫擴展數值仿真與優化設計”子課題。主持“863”“低滲低豐度油藏井眼動載壓裂采油新技術”。
邱正鬆:1964年9月生,教授,博士生導師;石油大學(華東)國家“211工程”井壁穩定(化學)實驗室主任,必威app精裝版客服 副院長;兼任中國石油工程學會鑽井工程部委員、鑽井液完井液學組委員,《鑽井液與完井液》、《石油鑽探技術》、《石油鑽采工藝》雜誌編委。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6項科研成果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國家“863” 子課題2項、國家重大工程專題2項、省部級課題6項以及多項橫向課題。主要研究方向:井壁穩定理論與鑽井液防塌防漏技術、深井超高溫鑽井液技術、特殊儲層保護技術、海洋(深水)環保鑽井液以及控製壓力鑽井液新技術等。
劉永紅:男,1965年6月生,山東省泰山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特殊政府津貼獲得者”、“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全國模範教師”、“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山東省高校十大優秀教師”、“山東省教學名師”。中國特種加工學會常務委員,中國特種加工學會教育培訓、科普與出版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山東省特種加工學會副主任委員,教育部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特色專業負責人,山東省機械電子工程重點學科負責人。近年來,作為負責人先後完成國家及省部級課題12項。在國內外知名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280餘篇,其中被SCI、EI收錄110餘篇,作為第一發明人獲國家發明專利17項,作為第一完成人先後獲省部級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
任韶然:男,1960年9月生,博士,山東省泰山學者-特聘教授, 博士生導師。分別於1981和1984年畢業於華東石油學院石油工程係,獲學士和碩士學位,1992年畢業於英國帝國理工醫學院,獲化學工程博士及DIC 學位。先後在英國WALES大學(SWANSEA)非牛頓流體研究中心作博士後研究員,英國BATH大學任IOR工程項目主管,英國MORE OIL&GAS Plc公司任高級石油工程師,英國HERIOT-WATT大學水合物研究中心任研究員。在國內外學術期刊和會議發表論文100多篇, 申報專利6項。主要研究領域與興趣包括注氣(注空氣)提高采收率、CO2 EOR及地質埋存、天然氣水合物資源開發和氣體水合物防治等。近幾年來主持“973”、“863”和國家重大專項課題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三大石油公司重點課題10多項。
鄒德永,男,1962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省油氣井工程重點實驗室主任,油氣井工程研究所副所長。主要研究領域:油氣井岩石力學,岩石破碎理論與方法,鑽頭設計與製造工藝,鑽完井理論與技術。“九五”期間,參加了國家重點攻關項目“超短半徑水平井鑽井技術研究”,承擔了石油天然氣總公司項目“複雜深井超深井套管鑽頭係列優選”、海洋石油總公司項目“適合渤海海域新型井身結構研究”和“高溫高壓氣井測試水合物研究”等科研課題。“十五”期間,承擔了完成了中海石油有限公司 “高溫超壓氣井固井複雜情況監測技術研究”、 中海油田服務股份有限公司 “固井數據庫軟件編製”和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岩屑法隨鑽監測三個壓力剖麵技術研究”科研課題。“十一五”期間,承擔完成了國家863課題“深水鑽完井關鍵技術研究”和“超深井新型破岩工具及配套技術研究”、國家支撐計劃項目 “三高氣田鑽完井安全設計技術研究”和“固井施工模擬與安全監控係統”,國家重大專項“特殊岩性地層井壁穩定及優快鑽井技術研究”和“海上疏鬆砂岩衰竭稠油油藏的儲層保護技術和鑽完井液體係以及配套水泥漿體係”,中石化項目“南方複雜深井特種井眼鑽井配套技術研究”、中海油項目“渤海北部地區底礫岩地層鑽頭設計和研製”等科研課題。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石油大學優秀科技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國家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5項,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
劉剛,男,1960年生,博士、教授。全國鑽井專業標準化委員會委員,山東石油學會鑽井專業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方向:振動檢測在油氣鑽采中的應用,油氣井壓力控製理論及工藝技術,控製壓力鑽井理論、工藝及裝備,鑽井安全及風險評價理論及方法。承擔國家重大專項6項、國家支撐計劃1項、山東省基金1項,主持完成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及油田分公司項目多項。近年來,在國際著名刊物和國內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40餘篇,其中被EI收錄8篇,獲國家發明及實用新型專利9項,獲國家級獎勵1項,省部級獎勵5項。
步玉環,女,1966年2月生,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現任Betway88必威 油氣井工程係主任。主要從事鑽井工程技術及工藝、固完井工程、油氣井流體力學領域的研究。近年來完成科研及教改項目60餘項,其中國家863項目3項、國家自然基金項目1項,省部級項目10餘項,局級橫向課題40餘項。近年來,在國際著名刊物和國內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近100篇,其中被SCI、EI、ISTP等收錄40餘篇。申報國家發明專利20餘項,其中10餘項發明專利已授權。主編研究生教材1部、本科教材2部,參與編寫教材及論著4部。曾獲得 “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崗”,山東省教育工會 “三八紅旗手”, 指導的大學生進行的創新創業項目曾榮獲第八屆“挑戰杯”山東省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一等獎、山東省首屆大學生創業大賽暨山東省創業大賽(高校賽區)一等獎、第三屆中國大學生創意創業大賽暨知識產權教育活動全國總決賽團體一等獎,獲得校級首屆“教學名師”、“教書育人”先進個人、“勝利石油育才獎”、“師德建設‘育人’先進個人”、“優秀教師”、“良師益友”、研究生評出的“我心目中的好老師”等榮譽稱號。研究方向:油氣井固井工藝技術研究、水泥添加劑的研製與開發、複雜結構井完井方式優選、油氣井流體力學研究等。
王騰,男,1973年生。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海洋平台樁基、隔水導管承載力及可打性分析、海洋結構物與土體相互作用機理的大變形數值模擬。近五年,承擔國家自然基金2項、省自然基金1項,參與863課題1項。在國內外的核心及以上期刊發表論文30餘篇,其中11篇被EI和SCI收錄,申請專利6項。
倪紅堅(1972-),男,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超臨界二氧化碳鑽完井理論與技術;石油鑽井工具;高效破岩方法與技術;高壓水射流理論與技術。主要成果:1.在國家自然基金、“973”等基金的連續資助下,開展了超臨界二氧化碳鑽完井理論與技術研究,研製成功了國內首套超臨界二氧化碳鑽完井試驗係統,為相關基礎理論研究奠定基礎。2.在深入研究高壓水射流破岩、輔助破岩的機理的基礎上,研發了係列鑽井提速技術,其中自激振蕩式旋轉衝擊鑽井技術已推廣到全國多數油氣區,提速效果顯著,為深井、堅硬地層的油氣鑽探提供了一種穩定高效的技術手段。3.研製成功了具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自動垂直導向鑽井係統,在高陡構造易斜地層的防斜打快效果與國外同類技術相當,提升了我國高層次鑽井技術的競爭力。4.發表學術論文近50餘篇,SCI/EI收錄20餘篇。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9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研究課題:承擔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等國家級項目7項、省部級項目7項。目前正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973課題1項,省部級項目2項。
3、承擔科研項目
近年來,該團隊承擔國家“973”項目、“863”項目、國家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12項,其它省部級項目近30項。
4、獲獎情況
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6項,其他省部級獎勵近20項。
5、標誌性成果
(1)海洋鑽井液密度優選與油層保護配套技術
難題:渤海灣,地層高低壓並存、泥頁岩垮塌、疏鬆砂岩儲層強度低
創新:提出了自適應地層三壓力預測方法
效果:大大提高了地層坍塌壓力和破裂壓力的預測精度,使冀東油田的鑽井質量明顯提高,效益3億多元。
(2)中國南海西部海域複雜構造安全快速鑽井技術
200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問題:南海西部海域“斷層”和“裂縫”發育、井壁坍塌、工程風險
創新:建立了海洋鑽井地質環境描述理論和方法,發展了繞避斷層的井眼軌道優化設計技術,研發提高鑽速鑽具組合設計技術
效果:井事故率由原來的40%多降低到10%以內。
(3)鑽井平台位置優選與叢式井軌道優化設計技術
2009年獲中國石油石化協會科技進步一等獎
問題:海洋叢式井成本高
創新:平台位置優選與叢式井軌道優化設計方法
效益:南海、勝利得到應用,效益2億以上。
(4)近海石油結構安全分析與評估理論及工程應用
曾獲2003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建立了近海石油結構安全分析與評估理論、研發了老齡石油平台延壽評估技術,突破了平台可靠性分析、風險評估和平台
安全運行信息化技術。
(5)深水鑽井隔水管技術和井口技術
“十一五”,研發了深水鑽井隔水管和水下井口設計及安全評價技術,水下舉升圓盤泵、海底泥漿吸入模塊等關鍵裝備,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適合南海深水的裝備與隔水管技術體係。
(6)深水井湧壓井動態模擬及優化設計技術
難題:水合物相變、多相流模式簡化、誤差大
創新:考慮深水條件下天然氣水合物相變的“七組分井筒多相流動”理論開發:深水井湧動態模擬及壓井設計軟件係統
效益:打破了國外公司在該領域的技術封鎖,填補了國內空白
獎勵:2008年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7)研發了超高溫水基鑽井液技術
難題:超深井井底溫度高、鑽井液性能不穩
創新:研製出耐高溫達240℃以上鑽井液體係
效果:填補國內空白,打破國外專項技術壟斷
應用:解決了我國井溫最高的兩口超深探井的難題
效益:推廣創造出10億以上,獲得省部級獎勵6項。
(8)深水固井技術研究
難題:深水海底環境溫度低,在淺水流區域已發生竄流問題
創新:開發出新型低溫固井水泥DWC及低溫早強防竄劑DWA、研究出適合深水固井的DWCS、HPFC水泥漿體係
優勢:體係配製簡單、現場施工方便並且外加劑對環境友好
效果:其低溫早期強,度、靜膠凝強度“過渡時間”性能優於國外深水固井水泥漿體係
成果:申報國家發明專利11項(已授權7項)、發表期刊和會議文章30篇(收錄14篇),培養博士生3名,其中1篇論文獲得國家百篇優秀論文提名。
7、學術交流
近年來舉辦各類國際研討會8次,國內學術交流會5次;邀請國際專家40餘人次來校交流訪問和講學;派出50人次出國交流訪問、參加國際會議和講學;派出15人次年輕骨幹和博士生出國進修;聯合培養博士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