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石工風韻
劉希聖——我國油氣井工程學科創始人
作者: 發布者:係統管理員 發布時間:2016-01-07 訪問次數:664

劉希聖,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石油鑽井著名專家。192612月出生於河北保定。1951年,畢業於天津北洋大學采礦係。1956年開始,任北京石油學院鑽井工程教研室主任。曾任石油工程係教授、鑽井力學及工程研究室主任、中國石油工程委員會委員,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科技委員會委員,石油大學學報編委員主任。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劉希聖教授長期從事油氣鑽井工程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是油氣井工程學科創始人之一。他對我國石油鑽井技術發展作出的貢獻、他的深厚的學術造詣和嚴謹的治學態度,他高尚的師德以及敬業樂道精神,贏得了鑽井界的普遍讚譽。


從零起步,鑽井學科平地起


劉希聖在天津北洋大學采礦係學習時,學的是采煤,臨近畢業時,由於國家急需石油技術人才,他積極報名加入了北洋大學剛剛成立的石油采礦組。1951年畢業後留校任教,1952年,院係調整時調入清華大學石油工程係。1953年,以清華大學石油工程係為基礎,彙聚北京大學、天津大學、大連工學院等著名高校的相關師資力量和辦學條件,組建成立了新中國第一所石油高等學府———北京石油學院。劉希聖成為了一名北京石油學院的教師,對於傾其一生的石油事業,他幾乎是從零點起步。但就是從這時開始,他將自己的人生定位確定在石油鑽井專業,深鑽博采,一路輝煌。


為了學習蘇聯的先進科學技術,他要攻下的第一個堡壘就是俄文。那時正是盛夏季節,暑熱難當,他和同事們把自己幾乎軟禁在宿舍裏,長達一兩個月之久,夜以繼日地一心猛攻俄文,就這樣重新學習,重新摸索,跟隨盧克君、周世堯等老石油專家,以一種咬定青山不放鬆的精神,他們既攻下了俄文,又啃下了歐美科技文獻,還盡可能多地收集玉門等油田的現場資料,成為國內第一代石油師資中的佼佼者。


劉希聖從參與編寫2公斤重俄譯漢活頁教材,到1961年主編我國第一部《油井工程》正式教材,十年之間他拾級而上,奠定了自己在學術界的領軍地位。《油井工程》符合中國石油工業實際情況,又將蘇聯、英、美的精華兼收並蓄,擁有紮實的理論功底與豐富的現場經驗,作為教科書不僅具有科學性,而且淺顯易懂,便於學生學習掌握和指導工作實際。1979年以此為基礎又編寫出版了《鑽井工程原理》,幾經再版,仍然是全國石油高校指定教材,同時又被全國地礦係統指定為重要的學習參考書,為我國石油鑽井工程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艱苦跋涉,科研高峰勇攀登


60年代,劉希聖先後開展鑽頭噴嘴技術、噴射鑽井技術等方麵的科學研究。1964年,他指導自己的第一位研究生。由他主持研製的流線型高效噴嘴,領先美國10年,該成果在勝利油田試驗成功後,被推廣到全國各油田,被譽為鑽井史上的重要成果。


80年代初,劉希聖在我國首次建立了第一台大型全尺寸直井環空模擬實驗架,係統地開展了垂直井環空水力學及攜岩理論研究,這項研究也是劉希聖主要科技成就,是他對國家的創造性貢獻之一。


當時,環空水力學已在國際上悄然興起,而我國當時在這方麵還是一片空白。石油工業要發展,鑽井科研方麵大有文章可做。國外已經開始了環空水力學的研究,我們不幹就更落後了。劉希聖做出了抉擇。為節省資金、節省時間,建設環空模擬實驗架所需的材料是他四處求援得來的。為了確保工程質量,他一直盯在現場,與高高矗立的環空實驗架相伴不知經曆了多少個不眠之夜。


1980年,劉希聖派助手到南京大學去取經,又到南京水利科學研究所去了解運用同位素測試的信息。最終,在鄭州的黃河水利委員會了解到他們用同位素示蹤測速方法,研究黃河砂運移規律,這恰恰與環空水力學實驗中岩屑運移規律的測量相似。經過10多次往返鄭州,他終於從黃河水利委員會那裏學到了同位素示蹤測試方法,研究工作自此一日千裏


隨著科研工作的逐步深入,劉希聖及其實驗室的同誌們幹勁十足,愈戰愈勇,不久又掌握了用激光測速方法測量流體速度的分布,並於1988年自行研製出用超聲波測水平井中岩屑床厚度的技術,這項技術於1990年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七五國家重點攻關項目《定向井、從式井鑽井技術》和在八五國家重點攻關項目中的水平井環空水力學理論及應用技術研究中,在多功能環空實驗架上,他進行了九種鑽井液、多種參數、對攜岩效率影響等係統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規律和結論,所建立的水平井岩屑床厚度及環空固液兩相流的環空壓降的經驗模式,亦得到了現場實驗的驗證。這些成果,對進一步深入研究水平井環空攜岩機理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並填補了環空水力學領域中的空白。


國外石油工程專家認為,劉希聖所形成的一套較為完善的水平井環空水力學攜岩理論及應用技術,對豐富環空固液兩相流理論作出了創造性的貢獻,研究成果在國外同類研究中亦處於領先地位,達到9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


基於劉希聖教授對我國石油鑽井學科的卓越貢獻,19868月,他被國家學位委員會批準成為中國石油鑽井學科第一位博士生導師。


愛才惜才,桃李芬芳香滿園


在石油鑽井的教育事業上,劉希聖嘔心瀝血、兢兢業業,手執教鞭數十載,教育和感召著他的一批又一批學生們。他以身示教,率先垂範。在科學研究上,他要求有理有據、科學嚴謹;為人處世上,他要求坦蕩磊落、精誠團結,時時處處起到表率作用。


1996年,年近七旬的劉教授帶著石油大學鑽井學科一班人,到遼河油田去談關於小井眼的科研課題。1月份的遼河油田,嚴冬臘月,滴水成冰。七旬老者親自出馬,為了節省課題經費,他帶頭住簡陋的招待所,吃低檔次的東北快餐。回想當年在春風不度的玉門油田參加鴉兒峽構造會戰,在零下20℃的條件下值夜班,就著鹹菜吃玉米麵餅的情景,如今的一碗熱麵條,就足以讓這位鑽井專家心滿意足了。


劉希聖長期以來,對事業孜孜以求,對人才倍加愛護,他對於學生的困難體察細微,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在學習科研上積極提供幫助,他愛惜人才,往往超過愛惜他自己。為了培養人才,他甘為人梯,不遺餘力地扶植年輕一代,以他的聲望為年輕人開路,使他們盡快脫穎而出。可以說弟子們的每一個進步,都與他的精心指導密切相關。他利用每個有利時機讓年輕的人才拋頭露麵,讓他們登台亮相,他帶著年輕人去拜見油田的領導,向油田領導引見,以提高他們的知名度,為年輕人日後能順利地與油田合作創造條件。在承接大的科研課題時,他退至二線,出謀劃策,而將年輕人推向前去,使他們獨當一麵,充分為他們提供施展才能的機會,肯定和支持年輕人選定的研究方向。如今,他的多名弟子,都已成為鑽井界的精英。現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高德利教授,是劉教授指導的第一批博士生之一。


正像學生在他70歲生日和執教45年時送給他的詩中所說的那樣,劉教授辛勤耕耘40年,桃李芬芳香滿園。劉公業績實堪羨,鑽井名家蓋世傳!


劉希聖——我國油氣井工程學科創始人

(楊安侯洪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