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石工風韻
鑽井館
作者:丁崗 李羅鵬 周衛東 發布者:趙小明 發布時間:2014-01-01 訪問次數:649

鑽井館坐落於東營校區西北角,1980年投入使用,建築麵積2000多平方米,雖其貌不揚但卻負有盛名。鑽井館是學校在原石油部的支持下專門為鑽井學科而建設的,而且是遷校東營後建設的第一座科研實驗樓。當時所有教學係都還在平房辦公,對鑽井教研室教師有如此高檔的實驗樓都羨慕不已。
就是在這座實驗樓裏,誕生了我國第一台大型全尺寸環空模擬實驗架,首次研製成功雙千米刮刀鑽頭和硬地層油井孕鑲人造金剛石單晶取心鑽頭,還有國內首創的海上棄置平台多層井口磨料射流切割技術、自振空化射流技術、超臨界二氧化碳破岩技術等等。劉希聖教授率領的課題組在“定向井、叢式井技術”、“優選參數鑽井、平衡壓力鑽井和井控技術”等科技攻關中取得重大成果,實現了鑽井技術的一係列新突破;沈忠厚教授率領的課題組在“提高射流在井底工作效率研究”、“新型加長噴嘴牙輪鑽頭”、“自振空化射流鑽頭”、“水力—機械聯合破岩技術”等科技攻關中取得重大成果,並把我校的射流研究中心建成了國際知名的研究中心。
就是在這座實驗樓裏,1986年,劉希聖教授成為全國鑽井學科第一位博士生導師,高德利、翟應虎成為第一批博士畢業生。2001年,沈忠厚教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他的弟子李根生教授成為我校第一位入選國家“傑青”的青年教師。當年曾經在鑽井館跟著導師學習、工作的許多年輕教師,現在有許多成為學術上的領軍和拔尖人才,如王瑞和教授、李根生教授、孫寶江教授、管誌川教授、李兆敏教授等。他們現在已經進入了更為前沿的研究領域。
1987年9月,前蘇聯莫斯科石油學院深井研究室主任、副博士馬爾科夫慕名前來深造學習數月,在劉希聖教授的指導下開展“不對稱井底流場中岩屑運移規律”,時隔多年後他以國際知名鑽井專家、國際井控組織獨聯體分會主席身份再訪我校時,對鑽井館裏難忘的歲月仍感慨不已,對我校鑽井學科給予高度評價。
2002年4月,時任山東省省長的張高麗同誌來校時曾到鑽井館參觀高壓水射流研究中心,中心工作人員用水射流數控切割機在一塊不鏽鋼板上刻上“張高麗省長留念”七個字。沈忠厚院士在向張高麗同誌贈送這一特殊禮物時說:“這是我們從省長簽署的政府文件上拓下的墨寶”,一句話令在場的所有人都撫掌而笑。
如今,鑽井學科的科研實驗室已大都搬離了鑽井館,實驗條件也更為優越,但一提起鑽井館,年輕教師們還是往事如昨,感觸良多。他們說:“怎麼也忘不了當年自行設計建設環空實驗架時跑油田管子公司借廢舊材料的情景,忘不了沈老師天天騎著的破自行車、泛著汗堿的藍中山裝,怎麼也忘不了陳庭根老師背著幾十斤重的鑽頭多次往返於上海、山東、河北的情景。老一輩的敬業精神和吃苦作風對我們影響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