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必威電競微博
【黃島講壇(第25期)】資源與環境院士論壇
作者: 發布者:係統管理員 發布時間:2018-05-02 訪問次數:248

講壇主題:資源與環境院士論壇

  講壇時間:5月4日14:00

  講壇地點:逸夫禮堂

  講壇嘉賓:傅伯傑 朱日祥 鄭永飛 王成善 王會軍 周成虎

  專題報告1:地球科學前沿與優先領域

  主講嘉賓:傅伯傑院士

  傅伯傑,中國科學院院士,自然地理學、景觀生態學家。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2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15年當選英國愛丁堡皇家學會通訊院士。主要從事景觀生態學和綜合自然地理學研究。在土地利用結構與生態過程、景觀生態和生態係統服務等方麵取得係統性創新成果,特別是在耦合景觀格局與水土生態過程、區域生態係統服務優化方法上取得重要突破,推動了中國景觀生態學的發展。2005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11年獲國際景觀生態學會傑出貢獻獎,2010年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201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6年所在“生態係統服務研究集體”獲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

  專題報告2:大洋鑽探——地球科學創新的前沿

  主講嘉賓:朱日祥院士

  朱日祥,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球物理學家。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5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地球物理學基礎理論和實驗研究。在極性轉換期間地磁場形態學、地質時期地磁場古強度與地球深部過程的相關性,以及沉積盆地古地磁定年等領域取得係統性成果。主持創建了集成岩石磁學、古地磁學和地磁場古強度研究的綜合實驗室,開拓了新的實驗技術和方法,該實驗室已成為岩石磁學與古地磁學領域國內外研究中心之一,提升了我國該研究領域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獲第三世界科學院地球科學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中國青年科學家獎。

  專題報告3:板塊俯衝帶的結構和過程

  主講嘉賓:鄭永飛院士

  鄭永飛,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球化學家。200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1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同位素地球化學與化學地球動力學研究。在造山帶變質過程同位素地球化學示蹤、礦物同位素分餾係數理論計算和實驗測定、同位素體係理論模式及其地球化學應用等方麵取得係統的重要成果。首創應用增量方法對固體礦物的氧同位素分餾係數進行定量理論計算,首次將超高壓變質岩地球化學異常與大陸俯衝帶變質化學動力學相結合,成功將穩定同位素示蹤拓展到化學地球動力學這一科學前沿領域。2004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05年當選美國礦物學會會士,2008年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2009年獲長江學者成就獎。

  專題報告4:沉積學學科發展戰略  

  主講嘉賓:王成善院士

  王成善,中國科學院院士,地質學家。201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沉積學等方麵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在白堊紀古環境與古氣候、構造隆升與沉積響應和含油氣盆地分析方麵取得係統性和創新性成果,提出了白堊紀大洋紅層和富氧作用(事件)原創性觀點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部率先隆起的“原西藏高原”隆升新模式,對青藏高原含油氣盆地進行了係統的分析和油氣資源評價。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評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教師、美國地質學會會士。

  專題報告5:太陽風能量通量對ENSO和熱帶氣旋的影響

  主講嘉賓:王會軍院士

  王會軍,中國科學院院士,大氣科學家,201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古氣候模擬、氣候變化和氣候預測理論等方麵的研究。把古今氣候研究結合起來,對東亞氣候變化研究作出重要貢獻,揭示了東亞夏季風在1970年代末的減弱;揭示了南極濤動、Hadley環流、北大西洋濤動等對東亞氣候的顯著影響;完成了我國首個基於自己氣候模式的全球變暖定量模擬結果;提出熱帶相似和年際增量氣候預測思想和方法,顯著提高了東亞氣候和台風活動的氣候預測水平。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等獎項。2013年被選為挪威技術科學院院士。

  專題報告6:遙感大數據與應用

  主講嘉賓:周成虎院士

  周成虎,中國科學院院士,地圖學與地理信息係統學家。201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遙感與地理信息係統及其與地理科學的交叉研究。建立了“定位、定性、定量”相統一的地貌實體遙感定量解析模型和基於“六庫”的數字地貌製圖技術方法,解決了地貌特征精確識別的科學難題;建立了麵向橢球空間的全球離散地理格網模型和多維動態海洋現象表達的時空場數據模型,發展了海洋漁業資源分析與漁場預報等應用模型,開拓了我國“海洋漁業地理信息係統”研究新領域;建立了以遙感影像認知模型和“像元-基元-目標”綜合計算模式為核心的遙感地學理解與分析計算的方法,發展了係列遙感專題信息提取模型。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等獎項。


                                科技處

                              2018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