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學院新聞1
行走的思政課|“能源報國·能源強國”勝利博士團: 以智慧之光,照亮能源強國之路
作者:趙一恒 姬鵬濤 發布者:於夢飛 發布時間:2024-07-28 訪問次數:359

【本站訊】砥礪歲月六十載,功業永存照千秋。為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塑造學生能源報國的價值追求,7月15日到7月20日,由學院黨委書記張展、副院長黃維安、黨委副書記陳銀噸帶隊,行走的思政課“能源報國·能源強國”勝利博士團41名師生來到勝利石油工程公司開展實踐研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劉繼高,必威app精裝版客服 教師劉永旺、黃根爐以及輔導員張浩隨團對學生進行指導,走出教室“小課堂”,走進社會“大課堂”。

博士團開營儀式

見證匠心技術,共繪能源安全新圖景

7月16日至7月18日,從黃河鑽井總公司的自動化設備到井下作業公司的壓裂技術,從鑽井工藝研究院的先進裝備到勝利油田萊深斜2井場的綠色智能發展,每一處都留下了博士團成員們探索的腳步與求知的熱情。不僅學習到了豐富的專業知識,更在與科研人員的交流中激發了創新思維,深化了對能源安全重要性的認識。

深入油田一線,見證匠心輝煌

7月16日,博士團成員們來到了勝利石油工程公司黃河鑽井總公司70180SL鑽井隊,學習了70180SL鑽井隊的輝煌曆史和最新技術成就,從超深井、水平井的鑽探技術,到智能化鑽井平台的運用,每一項技術突破都凝聚著團隊的心血與智慧,展現了我國石油勘探開發領域的強大實力。其中著重學習了自動化設備,不僅提高了鑽井效率,還大幅降低了人力的耗費,展示了黃河鑽井在裝備升級上的卓越成就。

70180SL鑽井隊實踐研學


70180SL鑽井隊交流學習

博士團參觀70180SL鑽井隊

博士團成員高永泰在參觀完感歎到:“我尤為震撼的是他們在超深井、水平井鑽探技術上的卓越成就,以及智能化鑽井平台的創新應用。這些技術的每一次突破,都不僅僅是數字的飛躍,更是無數石油工人智慧與汗水的結晶,展現了我國石油工業在複雜地質條件下挑戰極限、勇攀高峰的非凡能力。”

隨後,博士團的成員們前往井下作業公司進行深入交流,了解學習現場所使用的各類壓裂技術及配套設備的運作原理與應用。壓裂技術作為油氣田開發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親眼見證這些“巨無霸”,讓成員們更加深刻的學習了壓裂技術的力量與魅力。

井下作業公司參觀學習

井下作業公司參觀實踐研學

科研前沿探訪,交流促進成長

7月17日,博士團成員們來到了鑽井工藝研究院,參觀了勝利工程高端裝備基地,本次參觀不僅讓博士團成員們深入了解了鑽井工藝研究院和勝利工程高端裝備基地的先進技術和裝備水平,還為他們提供了一個與科研一線人員交流學習的寶貴機會。隨後,博士團與校友代表們進行了座談會議,博士團成員與校友們進行麵對麵交流,積極參與其中,在談笑風生中既增進了感情,也讓成員們解決了疑惑問題,受益匪淺。

參觀鑽井工藝研究院

博士團成員與校友交流

重走總書記足跡,探秘能源安全新篇章

“中國作為製造業大國,要發展實體經濟,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裏。”這是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勝利油田萊深斜2井場時慰問石油工人說的話。7月18日博士團一行來到了萊深斜2井場參觀學習,重識“四個革命”能源安全新戰略。跟隨著萊深斜2井場講解員的步伐,博士團師生們重溫總書記走過的道路,觀看了井場的發展曆程與現狀,並來到核心控製中心觀看了勝利油田的井場現場、清潔能源的使用和環保措施的實施,並了解了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讓成員們深刻感受到了勝利油田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同時,積極響應國家“雙碳”政策,努力實現綠色、智能、高效發展。

勝利油田萊深斜2井場

博士團成員們來到了楊廟社區,成員們了解到了南展區的“前世今生”,了解到了為增進祖國建設而人拉肩扛修築堤壩的艱難歲月,並順著總書記走過的街道,參觀如今的楊廟社區,作為曾經的蓄滯洪區,經曆兩次搬遷至功能完善的新型社區,這也象征著我國踐行“人民就是江山”的理念。

博士團赴楊廟社區

博士團重溫社區道路

人才引領未來,能源安全任重道遠

“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裏”,這不僅是習近平總書記對石油工人的殷切期望,也是博士團成員們共同的信念與追求。作為新一代石油人,肩負著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推動能源行業綠色轉型的重任。博士團成員來到石油科技館和新質生產力中心進行認識學習。

銘記曆史輝煌,傳承堅韌精神

博士團成員們來到石油科技館,分別參觀了曆史館和科普館,一幅幅珍貴的照片、一件件塵封的工具、一段段生動的文字,共同編織出一幅幅波瀾壯闊的石油畫卷。成員們駐足凝視,仿佛能聽到那遙遠年代裏鑽井機的轟鳴,感受到老一輩石油工人麵對惡劣環境、克服重重困難的堅韌與毅力。他們在荒地中披荊斬棘,在鹽堿地上開墾希望,用汗水和智慧書寫了我國油田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壯麗篇章。這份艱苦奮鬥的精神,與“深鑽博采,厚積薄發”的石工精神交相輝映,如同璀璨星辰,照亮成員們前行的道路,激勵著各位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博士團參觀石油科技館

人才沃土繪新篇,湖畔思政啟思想

來到新質生產力中心,從高額的科研資助、先進的實驗設備支持,到舒適的居住環境、全麵的生活服務配套,每一項政策都體現了東營市對於人才價值的深刻認識與高度尊重。更讓博士團成員們感歎的是,這些政策的背後,是東營市乃至整個國家對人才資源的珍視與渴求,是對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堅定踐行。

博士團參觀新質生產力中心

踏入薈萃湖畔,仿佛步入了一幅生動鮮活的自然畫卷之中,尤其在盛開的荷花池旁,更添幾分雅致與靈動。馬克思主義學院劉繼高老師為博士團成員們帶來了一堂別開生麵的思政課,課上劉繼高老師表示,數日沉浸於石油鑽井工藝的奧秘與輝煌曆程之中,不僅見證了國家能源動脈的堅韌與力量,更深刻感悟到每一滴石油背後承載的不僅是資源之重,更是國家發展、民族複興的堅實基石。作為新時代的石油傳人,肩負的不僅是技術革新的使命,更是要將這能源的“金飯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以智慧與汗水,書寫屬於這個時代的能源新篇章,讓能源的火焰照亮國家前行的道路,照亮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馬克思主義學院劉繼高老師為博士團成員上行走的思政課

共談高新產業,共賞生態之美

7月19日到20日,博士團成員來到東營高新區、威飛產業園、“三院搬遷”、國家方誌館黃河館、山東勝工檢測技術有限公司、勝利石油工程公司化學劑產業基地。深入探索了高新產業前沿,體驗了黃河文化的深厚底蘊,同時在油田技術與生態環保領域進行了深度交流與實踐,不僅增進了對油田技術與現代智能製造的理解,還領略了東營市生態園林之美,展現了科技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高新產業領航,座談交流共享

7月19日,勝利博士團來到東營市高新區。在威飛產業園,成員們重點參觀了威飛海洋裝備製造有限公司,它是該產業園的主要企業之一,主要生產陸地及海洋整體式井口和采油樹、水下井口和采油樹、陸地及海洋防噴器、管彙控製係統等產品。通過采用信息化係統和建立離散型智能車間,公司實現了生產過程中數據采集的實時化,其智能製造水平在國內同行業中處於領先地位。在勝利油田“三大院”,成員們見證了油田物探研究院、鑽井工藝研究院、工程技術研究院的發展曆程,反映出勝利油田幾十年來“為國家獻石油”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國家方誌館黃河館,成員們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分別參觀了主題為“中華母親河”和“魅力黃河口”的兩大板塊,包括壯美黃河、四季如歌、滄桑迭變、黃河體驗廳、印象東營、勝利之歌、逐夢未來等多個展廳。成員們在進一步感受黃河文化的同時,也沉浸於館內現代化的聲光調控技術,為成員們再現了黃河流域的曆史人文特色。

博士團參觀學習威飛海洋裝備製造有限公司

博士團參觀“三院搬遷”

博士團參觀國家方誌館黃河館

隨後,本科與碩士研究生前往山東勝工檢測技術有限公司進行交流研討,在參觀完化學檢驗分析中心研究室後,成員們紛紛表示為油田技術發展感到驕傲與自豪,也期待未來能夠進一步山東勝工檢測進行合作,為油田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博士生則參與博士沙龍活動,在研究課題之間的交流中,與油田公司專家進行進一步技術層麵的疑惑解答。“在交流之中,感覺理論和實踐還是有很大差距。”一位博士團成員如實說道。

博士團博士生成員參加交流沙龍

博士團成員交流學習

博士團研究生與本科生赴山東勝工檢測技術有限公司交流學習

油田實踐出真知,共享黃河生態美

7月20號,博士團前往勝利石油工程公司化學劑產業基地進行學習實踐,就化學劑和鑽井液相關知識進行進一步交流研討,在交流和碰撞之中,博士團成員與專家學者們友好互動,並進一步了解我國在鑽井方麵的快速發展。

博士團赴勝利石油工程公司化學劑產業基地

博士團成員與公司人員交流學習

博士團還在東營市區參觀了生態美景,感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內涵。東營市在濕地保護和城市建設方麵取得了顯著成就,成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之一,並獲得了全球首批“國際濕地城市”稱號。在生態公園,博士團成員貼近自然,在實踐中了解到東營市堅持以濕定城、依濕治城的原則,加強濕地與城市的互動,打造充分彰顯濕地特色的生態之城。不僅如此,東營市還在城市綠化方麵也取得了顯著成就,實施了多項園林綠化建設項目,成功地將園林綠化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令博士團成員沉浸其中,在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中感受一座能源之城的生態綠色之美。

博士團成員參觀東營市景色

九曲黃河,奔流入海。國家戰略,鴻篇巨製。在東營這片熱土上,新時代的號角已經吹響,黃河重大國家戰略的宏偉藍圖正徐徐展開。勝利石油工程公司深入實施人才強企戰略,完善人才隊伍建設頂層設計全力推動校企深度合作,為打造百年勝利、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實現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勝利工程力量。勝利博士團的成員們,在親曆了“能源報國·能源強國”的生動課堂後,不僅增長了知識,更堅定了信念,他們將帶著這份責任與使命,繼續砥礪前行,為國家的能源安全和高質量發展貢獻自己的青春與智慧。

(攝影:彭朝陽 趙一恒 劉晨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