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為落實導師立德樹人職責,促進導師間的工作交流和經驗分享,進一步提升導師指導能力,4月3日,由研究生院主辦、必威app精装版客服 承辦的第85期“石大師說”導師沙龍順利舉行。本期沙龍由副院長黃維安主持,黨委副書記陳銀噸、研究生導師及研究生管理人員等20餘人參加。
沙龍特邀山東省研究生優秀指導教師、我校張瑞濤教授作《基於研究性學習的研究生“導—學”模式及其實踐》主題報告。
導師沙龍活動現場
張瑞濤教授指出,“教師”不僅僅是職業,更是承擔了為黨和國家選才育才的重大使命和責任。導師是研究生培養的第一責任人,研究生對導師的期求決定了導師需要從三個方麵做好“研究性學習”:一是“導”必有“術”。導師需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引導學生自我認知、自我定位、自我發展;充分利用定期組會,激發學生學習意識,實現研究生同門之間的交流合作,構建和諧的師生關係。二是“導”中有“道”。做“人師”是教師德行楷模之本,導師應身正為範,成為學生的榜樣,潛移默化中助推學生塑鑄健康的道德觀和正確的價值觀。三是“導”重在“教”。導師能夠授業解惑的前提是自己明白道理,同時能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這就要在學懂弄通專業知識上下功夫。“教”的目的是助力學生的“學”和導師自己的“學”,實現教學相長。
就如何理性認識導學關係中的矛盾問題,張瑞濤教授認為,導學關係的本質是導師與學生合作共贏,互相促進的關係,導學關係既深刻影響研究生求學的過程,還作為一種“師承”關係貫穿於導師和學生的生涯始終。導師從內心深處都盼望學生成才,事實上每個學生的基礎、能力、以及進取心都有差異,這就需要導師因材施教,在嚴格要求和正向鼓勵之間取得平衡。
報告結束後,張瑞濤教授結合自己多年指導研究生的經驗,對與會導師提出的問題進行了耐心地解答,給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議。
本期導師沙龍的成功舉辦,有效促進了導師間的經驗交流分享,加深了導師對研究生培養的理解與思考,為進一步提高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培養高質量優秀人才提供了有力指導。下一步,學院將為導師創造更多機會向名師當麵學習,以期湧現出更多的優秀導師,為學院高質量發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