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非遺保護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燕歸巢實踐隊開展了以中華文化傳承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本次活動精心策劃,旨在從青年人的角度學習非遺、讀懂非遺、傳承非遺。8月8日至8月10日,實踐隊來到了信豐進行學習、調研。
信豐縣是位於江西省贛州市中部的一座千年古邑,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多樣的民俗活動,它以一副絢麗的文化畫卷,展現了當地人的勤勞與智慧。
實踐隊伍的第一站是信豐文化館。在非遺展館裏,重點展示了信豐的48個非遺項目。信豐龍獅文化盛行,特點鮮明,有 20 多種不同風格。其中,古陂蓆獅、犁獅為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
古陂蓆獅、犁獅是當地謝氏、黎氏創作的以獅子和牛為象形的香火獅,是全國罕見的與姓氏緊密關聯的獅舞。蓆獅起源於明末清初,因這種獅的獅身是用兩條草席連接而成,也因古陂客家姓氏中的“謝”方言與“蓆”諧音,故名。犁獅則起源於清末,當地黎姓人創作了一種模仿牛犁田的獅舞,用以表現農耕場景。
“蓆獅、犁獅承載著信豐古陂謝氏、黎氏群眾的一種理想信念、一種生活願景、一種文化追求。”信豐縣文化館副館長劉榮生說,蓆獅的出現源於家族祠堂落成時的慶祝活動。村民們製作、表演、觀看獅舞,意在祈福送祥、驅邪辟災,後來這逐漸成為一種民俗活動。
信豐傳統技藝項目豐富,民間曾有“十八匠”一說,即“金銀銅鐵錫,石木雕畫漆,染篾彈傘陶,最後泥瓦皮。”手端木偶戲、萬隆紅石雕刻的牌坊等都是信豐的傳統技藝。
參觀之餘,實踐隊員們討論了自己了解學習到的非遺故事和其文化內涵,分享了參觀後的感受。一位隊員分享道:“這次信豐之旅,使我收獲頗深。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文化底蘊深深吸引了我。當地非遺技藝手端木偶戲、銅錢花這些傳統藝術和手工藝展現了信豐深厚的文化,讓我對保護和傳承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認識。這次體驗不僅豐富了我的文化視野,也激發了我對非遺文化傳承的責任感。”
實踐隊此行的參觀學習活動圓滿結束,隊員們收獲頗豐,信豐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燕歸巢實踐隊將繼續前行為更多的傳統文化學習和傳承貢獻力量。(作者:顧峻誠 攝影:顧峻誠 張晉愷)